近年来,延边州积极落实相关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近年来,汪清县东光镇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再上新台阶。
在东光镇太平村木耳基地,只见菌袋上长满了油黑发亮的黑木耳,就像一颗颗盛开的小花。据了解,太平村共有130多户村民,其中有80%村民种植黑木耳。目前,村里种植的黑木耳规模达到700多万袋,还建有黑木耳菌包厂,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为村里黑木耳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了解,东光镇黑木耳产业已覆盖全镇17个行政村,其中百万袋种植村就有8个。有了好产品还要有销路,满河村这些年靠电商发展成为了全县闻名的电商村,把当地的农特产品推向了全国各地。据不完全统计,满河村自2017年开始发展电商以来,到目前为止,发展淘宝店铺十多家,各类平台账号粉丝达到30万,累计销售额实现500万元。如今满河村还建起了自己的包装车间,车间建成后将大大降低包装成本。“原来我们的产品需要代加工,包装比较贵并且产品还有一定的物流损耗,现在有了自己的包装车间,产品不出村就能够完成包装,大大降低了成本。”东光镇满河村党支部书记杨光说。
近年来,东光镇大力推进农村特色产业集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形成黑木耳种植,桑黄种植,烟叶种植、生态采摘为主导,蜜蜂和黄牛养殖为补充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同时,该镇统筹用好省级壮大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大力推进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和民俗旅游等新型产业,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推进了乡村振兴。
日前,敦化市江源镇的贝母迎来了采收季,田间地头,一片繁忙而喜悦的景象。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江源镇的贝母产业已成为富民强镇的支柱产业。
江源镇马五店村村民臧开明种植贝母三十多年了,他说今年的雨量足,贝母长势很好,产量高,两亩地起货产量预计能达到三千斤,能收入六万余元。
据介绍,马五店村自2022年创办敦化市马五店村众薪农业专业合作社以来,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贝母产业,不断引进先进种植技术,加强田间管理,提高贝母产量和品质。
为了降低贝母储存难度,提升贝母附加值,先后引进6台烘干炉对贝母进行加工,进一步提高了贝母的价值和利用率,为村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的途径。
据了解,江源镇贝母种植产业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一项富民强镇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江源镇接连创办了敦化市永发村裕农农业专业种植合作社、敦化市马五店村众薪农业专业合作社等以贝母为主导产业的合作社,稳定带动当地村民致富增收。
截至目前,江源镇贝母种植留存总面积达到950公顷,经初步测算产量,预计今年亩产贝母1300斤,全镇贝母总产值将达到1000万元。江源镇将持续拓宽贝母线上销售渠道,依托快手、抖音等平台,扩大江源贝母产品影响力,带动更多村民致富增收。
近年来,珲春市杨泡乡东阿拉村采取有力举措积极发展畜牧业。
东阿拉村通过开展“万企兴万村”活动,与企业对接,成立鑫丰牧业小镇,总建筑面积8025平方米,配备饲草料加工设备、兽医化验设备及公用设备运输车辆等,引进优质黄牛680头。举办优质肉牛扩繁与育肥规范化生产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等技术培训班,培训农民技术骨干,帮助村民实现增收。
为了实现兴边富民,2023年,东阿拉村引进珲春市宏牧种猪育种科技有限公司落户,投资4000万元建设了宏牧农业科技养殖项目。据介绍,新建的猪舍采用自动饲喂系统,温控时控通风换气系统,污水干湿分离、三级沉淀,沼气回收利用、沼液还田。项目今年6月底完成验收。7月份,将引进生猪3650头,通过自行繁育实现存栏万头生猪规模。项目运营过程中,以收购村民玉米、雇工、技术培训的方式,带动村民提高收入。
据东阿拉村驻村干部纪汝峰介绍,通过做强做实产业,东阿拉村培训出一批懂技术、会操作、能带动的科技示范户;通过落实政策保障,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村级自身发展动能;通过发展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通过系列“产业项目+”的边境村建设发展思路和模式,进一步解决了边境村产业发展问题,增强了集体经济硬实力。
鲜食玉米因富含膳食纤维、低脂肪、低热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安图县松江镇源华家庭农场瞄准商机,通过“基地+农户”模式,不断做大做强鲜食玉米产业,带动周边群众多渠道增收致富。
走进源华家庭农场的鲜食玉米种植基地,一棵棵绿油油的玉米苗长势喜人,今年农场又增加种植面积,在松江镇内流转土地30公顷,与农户签订订单合同,提供种子化肥及技术指导。
据负责人介绍,源华家庭农场2021年建厂,集鲜食玉米加工、冷冻、保鲜、销售于一体,总占地6000平方米,投资400万元,预计今年加工鲜食玉米300万到400万棒。
农场采用“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推广鲜食玉米种植,积极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村民们通过土地流转和参与务工获得了稳定的收入,也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鲜食玉米成为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幸福产业”。
连日来,在珲春市马川子乡南山村一处占地4000平方米的跑山鸡项目正在施工中。返乡创业小伙名叫梁成龙,看到村子变得越来越美,他决定回到家乡,开展“跑山鸡”养殖项目。今年5月,项目动工,计划年内完成一期全部内容并投入使用。梁成龙表示,希望通过发展乡村产业,帮助村民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在南山村电商服务站里,农民主播正在向网友热情地推介着自己的家乡,直播间里气氛热烈。南山村里的农副产品线上销售十分走俏。如今,这个电商服务站已形成帮种、帮收、帮销售“一条龙”服务,全面提升了农副产品的附加值。
近年来,南山村依托地理区位优势,持续聚人气、兴产业,以花卉种植为载体,拓宽经营渠道,吸引更多游客参观游览;以电商发展为亮点,打造“南山电商村”,助力村集体增收,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利用边境村落户新政策,鼓励、吸引外来人口定居,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驻村干部卜林杰说:“为扮靓边境村,南山村全面规划产业布局,把发展基础打好了、视野打开了,群众的精气神就上来了,农民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
近年来,安图县松江镇四合村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自然优势,建立了“天然蜜场”,养殖蜜蜂成了当地群众谋发展、促增收的一项“甜蜜事业”。
走进长白山蜜蜂生态园,一个个蜂箱错落有致地摆放,园主李菊珍正忙着采收新蜂蜜。取蜂巢,割蜂蜡,用摇蜜机摇蜜,一气呵成,动作娴熟。新鲜的蜂蜜色泽淡黄,蜜香十足。
李菊珍家从1978年开始养蜂,从最初的几箱到现在的200余箱,四十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养蜂经验。蜂场坐落在长白山脚下,生态良好加上蜂群强大,酿造出高品质的椴树蜜,预计今年收入达十几万元。
四合村林木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为蜜蜂养殖构筑起良好的生态屏障,具备产出优质生态好蜜的优越自然条件。“这里椴树比较集中,花开时蜜蜂集中到树上采蜜,所以能采到纯正的花蜜。”长白山蜜蜂生态园园主李菊珍表示。
小蜜蜂也能带来大效益,越来越多的村民通过发展养蜂,走上“甜蜜共富”的道路。据了解,每年的6月20日至7月20日,是四合村产蜜高峰期,目前,全村共有600多箱蜜蜂,预计今年蜜蜂养殖总收入有望达到72万余元。
近年来,和龙市南坪镇芦果村充分发挥“乡村旅游+”优势,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优化乡村旅游环境,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乡村旅游向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全面推进乡村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
为扎实高效推进芦果村雪鹅产业链项目、高岭村雪鹅产业扩大项目,提高原有养鹅项目体量,建设标准化育雏、孵化、养殖基地。采用“龙头企业带头干,村集体、农户一起干”的模式,依托芦果村浩源养鹅合作社,以点带面,形成镇域内标准化雪鹅养殖产业规模,预计9月底完成项目施工,雪鹅养殖量达到2批次20万羽,带动村级体经济增长60万元,带动就业30人,逐步打造南坪镇雪鹅特色产业品牌,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与此同时,充分发挥G331沿线区位优势,依托虎岩观景台、李旭诗碑等旅游景点,站在虎岩观景区可以眺望茂山全景,整个县城环绕在美丽的江湾之中,传统的房屋、整齐的街路、繁忙的生产生活景象都会令人驻足观看。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吸引外来游客观光旅游,极大的为边境旅游游客带来视觉盛宴。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路径。延边州将持续因地制宜地发展新的产业、新的模式,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为全面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奋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愿景。(延边广电全媒体新闻采编中心)
(编辑:葛磊 责任编辑:孟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