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蛟河市拉法街道拉法村发展“飞地经济”村集体可实现收入60多万元

时间:2024-05-17来源 : 中国网吉林作者 : 姜岸松

“突突突”——施肥农用车驶过一望无垠的农田,随着甩盘的急速转动,喷出的生物菌肥均匀地被播撒到耕地上——这是今年春耕时节,在吉林蛟河市拉法街道农田中实施保护性耕作的一幕。

今年,蛟河市拉法街道拉法村积极发展“飞地经济”,就近向松江镇、新农街道、河南街道和本街道其他村屯输出保护性耕作模式,在2000余公顷农田里播撒下丰收的希望,奏响一曲新时代黑土地保护进行曲。

通过此项服务,当地村集体经济可实现收入60余万元。

2021年,拉法村开始建设高标准农田,他们对零碎地块进行连片经营,实施保护性耕作发展现代农业,取得显著成效。村党支部书记王忠才说:“去年,我们种了22公顷蟹田稻、鸭田稻,所产‘拉法香’大米卖到全国各地,批发价能达到每斤15元,总账算起来单产增收30%。”

日前,在拉法村高标准农田,5米宽的田间机耕路可以满足两台车错车需要;灌溉水渠铺设的U形管,顶上铺装大理石板。“农田建设高标准,咱们的生产经营也要跟得上!”拉法村党支部领办中才种植专业合作社,对村里70公顷零碎地块进行连片改造。在平整连片的农田里,大机械能够大展身手,合作社于是全面推广保护性耕作。“保护性耕作讲究运用免耕或少耕技术、机械化作业等,播撒有机肥是其中一个环节,连续3年春秋两季各施一遍肥,每亩地每次施肥标准600斤。

合作社大型机械多,这70多垧田地,也就够一天干的。”机械“吃”不饱,于是村里开始谋划发展“飞地经济”。他们首先将眼光瞄向临近村子,先后流转了大甸子村、北大村等多村农田,把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到300多公顷。通过推动“小田并大田”适度规模种植,让现代农业发展风生水起。

去年,拉法村还成立了蛟河市中才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拉法村的主要负责人说:“这是拉法村的一个新飞跃,我相信拉法实践一定能够在蛟河大地上结出更多硕果。”(吉报江城发布)

(编辑:谷传宝  责任编辑:孟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