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扇虚掩的黑漆铁质大门,虽有些斑驳,但门环上的那对狮子头像,却昭示着这里曾经的威严、殷实与阔绰。轻轻推门而入,一座占地约2000余平方米的三合院落赫然呈现于眼前,其青砖、灰瓦、实木的建筑结构,古韵、质朴、厚重的风格造型,为它赋予了更多的历史文化内涵,令人有目共赏叹为观止。这,就是见证着伊通沧桑历史,承载着满族文化和荣耀的“范家大院”。
“我的爷爷和父亲做梦都没有想到,作为一个为范家扛活的后人,200多年后,我竟然成了这座深宅大院儿的主人!”64岁的房屋主人刘国忠一脸自豪地说道。
范家大院坐落于景台镇范家村范家沟,始建于清嘉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整个大院南北长60米,东西宽45米,总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是当今东北地区乃至全国遗留下来占地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满族民居四合院建筑。
“那还是200多年前的事,关里大批民众来东北安家落户,也就是咱们后来所说的‘闯关东’。”讲起范家大院的故事,一向沉稳内向的刘国忠瞬间打开了话匣子:“其中有一户姓范的大秀才、大财主叫范坦,携带大小家眷百十号人,赶着十几挂大马车,浩浩荡荡地顺着柳条边门来到了咱们范家沟这个灵山秀水的地方。当时他们花了大把银子建起了这个四合院,又来购买了千垧良田,成了这里的‘占山户’,在景台这一带那是相当滴‘打腰’了。”
当年刘国忠的爷爷和父亲都是范家的长工,据他讲,范家的家境特别殷实,仅用于装“租子”的粮仓、粮囤就有数百个。
新中国成立后,范家大院划归当地政府所有,曾做过村委会、学校、鞭炮库、油坊、敬老院等,但无论怎样的变迁,依然保持着古朴风貌。
“我是1996年买下的这座范家大院,一晃在这里住了小三十来年啦。当时一是感觉这个院子的风水不错,二来也是为了告慰在这里做长工的爷爷和父亲。”自然朴实的话语间,有思念、有敬畏,也有自信和满足。“这里原本是个四合院式建筑,由于门脸房已拆除,现在变成了三合院,由正房和东西厢房组成。大门和门脸房没拆除时,门前是一面外八字形的青砖影壁墙,雕刻着福禄寿喜和荷花金鱼等字样图案,特别的漂亮。院子的四角修有护院炮台,相当气派壮观。据爷爷生前讲,‘胡子’(土匪)盛行时期,几次想攻打、占领这个院落,可就是攻不进这个院门,人推、枪炮都不管用;还有一个夜间,胡子们居高临下想再次攻打范家大院,但见院墙四周都是荷枪实弹的护院家丁,胡子便作鸟兽散,逃之夭夭,从此再不敢骚扰。其实,院墙除了四个炮台,啥也没有,你说神奇不神奇!”
刘国忠自己都没有想到,时代更迭,物是人非,几经周折,自己竟然鬼使神差地成了这里的主人。
跟随他的脚步,听他慢慢讲述,漫步大院的每个角落,尽量搜寻、还原着曾经的过往。
大院正房共五间,长20米,宽7米,坐北朝南左右对称,正房两侧的烟囱为满族特有的坐地式烟囱,又称狗尾式烟囱。其中西侧的烟囱是经过重新修缮,由现代红砖砌筑。东西厢房同样也是五间,但比正房略窄一些,西厢房南侧也有落地式烟囱,东厢房的烟囱现已不复存在。东西厢房与正房之间由圆拱小门连接,再由小门通往侧院和后院。圆拱小门是木质的,门栓是一块短横木,整体看非常有年代感。门楣与屋脊等建筑中的砖雕、石雕、木雕仍清晰可见,最显眼的是山墙通风口处栩栩如生的蝙蝠造型。蝙蝠因其名称中的“蝠”字与“福”字谐音,成为了幸福和好运的象征,用以表达希望幸福如蝙蝠般自天而降的愿望。三座房屋均以木质建筑为主,由柱、梁、檩子、椽子、压瓦条等组成。柱梁之间以榫卯结构为连接,梁架由两道横梁木与三根立柱组成,横梁木横向与檩子相接,檩子上方顺坡铺有方形椽子,椽子上横向铺有压瓦条。
房屋以石头为基础,石头之上由青砖砌筑,房屋顶端均有灰瓦铺设,檐头为三角形花纹滴水、无瓦当,瓦下与压瓦条之间有一道防寒层。东西厢房在作油坊、豆腐坊时屋顶不同程度遭到破坏,于2009年进行过修复。正房屋顶依然保持原貌。
历经时光的磨砺,大院的墙壁已斑驳不堪,仿佛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曾经的时光已渐渐淡去,留下的是岁月的痕迹和历史的沉淀。
如今,正房是一家人做饭、住宿、生活的地方,东厢房用来养牛,西厢房作为仓库使用,屋檐下、角落里布满了尘灰和大片的蜘蛛网,倒是数十只飞来飞去、叽叽喳喳的燕雀,让这两幢有些凌乱的厢房变得生动且富有灵性。
“随着年龄的增大,我逐渐地感到力不从心啦,这院子这房子也收拾不动了,只要不漏雨就这么对付吧。”刘国忠表示,这座大院给他们一家人带来了吉祥顺遂、平安快乐,如今女儿已远嫁他乡,儿子大学毕业后在长春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并已组建了幸福的小家庭。“一双儿女已经出飞儿了,偌大个院子只剩下我们老两口,种点地、养养牛、伺候伺候园子,尽量不拖累孩子、不给他们添负担,抽空进城看看孙子,这样的日子蛮滋润的嘛。”
田垄一样的皱纹里刻下的是一个农民特有的淳朴本质,自然平淡的话语里透出的是范家大院带给一家人的满满收获、知足和幸福。
在岁月的长河中,这座现存的满族民居——范家大院静静地伫立着,虽已略显沧桑,但它依然是历史的见证者,让人们能够透过岁月的缝隙,一窥满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曾经的繁荣景象。(四平发布)
(编辑:杨雅秋 责任编辑:孟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