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产业一直以来是伊通的传统优势,近年来,伊通满族自治县紧紧抓住吉林省“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工程建设”契机,依托伊通县营城子镇这个东北非牧区最大黄牛交易市场,把乡村产业振兴的切入点、突破口放在肉牛产业发展上,把肉牛产业作为富民强村的新支点,坚持示范引领、系统养殖、良种繁育、专业村打造,推动肉牛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创新互利模式做好产业布局
伊通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养殖户”“规模化养殖场+合作社+养殖户”等互利模式,将龙头企业、规模化养殖场的资金、技术、交易市场以及抗风险能力优势与养殖户的短板进行互补,保证养殖户稳定收入和公司的合理利润,促进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实现“散户不散,抱团发展”的集聚效果。同时,充分发挥县黄牛协会开拓市场作用,与90%以上省级行政区黄牛(肉牛)产业协会建立联系,加强业务往来,营城子黄牛交易市场年交易量达到18万头以上,通过“买全国、卖全国”,强化伊通在全省肉牛产业中的“肉牛交易集散区”功能。
目前,伊通已培育黄牛产业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家,年效益达2.5亿元;有规模养殖场246家,养殖户2.8万户,饲养量66.48万头,产值近57亿元。
今年,伊通将结合“肉牛交易集散区”产业布局定位,加快推进投资3.37亿元黄牛(肉牛)产业园项目,养殖规模预计达到1.2万头,努力在规模化养殖、延伸产业链上实现新突破,进一步补强肉牛育肥、能繁母牛养殖、品种繁育改良等产业链前端。
用好政策红利解决资金难题
伊通用活用足吉林省支持肉牛产业发展有关政策措施,以全省基础母牛扩群增量试点为契机,全方位释放“母牛生犊就给补助”等政策红利,并吸引大量外地养户前往伊通进行肉牛养殖,为本地肉牛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同时,积极探索“银行+保险公司+农担公司”“银行+保险公司+农担公司”“银行+保险+担保公司+吉农牧贷”三种贷款模式,解决养殖户资金需求,加快把“肉牛资产”变成“发展资金”,实现“肉牛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养殖户变股东”的“三变”,形成“滚雪球”发展态势。
做好创新文章实现绿色发展
伊通把高科技引入产业,不断在肉牛产业健康发展上深入探索实践,带动饲养、管理等方面变革,通过“一二三四五”工作模式,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走出了一条循环发展、生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畜牧业发展新路子,开创了肉牛健康养殖“伊通模式”。
引入中国农业大学张日俊教授团队的科研成果,以菌酶协同发酵饲料技术为基础,结合茎穗兼收、粪污带菌还田、无抗富硒养殖等新技术,改变了过去养殖户单打独斗、技术落后的传统养殖模式,通过划定养殖社区,在社区内设立科技自助站及科技互助站的方式解决养殖过程用药难以把控、秸秆利用率低、散养粪污难以集中处理的问题。
目前,已建设养殖社区150个,覆盖肉牛12万头。食用应用菌酶协同发酵饲料的肉牛,毛色亮、体型好,消化道功能不断改善、个体免疫力不断提升,患病率降低,极大程度降低药物使用量,每头牛对比增收572元左右。同时,菌酶协同发酵饲料技术也解决了秸秆转化利用水平不高难题,饲料保质期可达2年以上,秋收之后几乎可全天候生产,不受秸秆水分影响,对秸秆禁烧具有重要意义。
伊通将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加快做大做强肉牛产业,强化乡村产业支撑,加速乡村全面振兴步伐。(四平微报)
(编辑:杨雅秋 责任编辑:孟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