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英雄气丰碑铸英城——忆四战四平中的著名战斗英雄

时间:2023-12-25来源 : 中国网吉林作者 : 赵志军

优秀团政委、革命烈士杨保生  

杨保生,1913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西省万载县,9岁丧父,母子6人做爆竹维持生计。1925年至1928年,他先后为地主放过猪、放过牛,做过短工,经常挨打受骂,受尽了地主的欺压。

1928年,红军解放了他的家乡,杨保生也从这时起接受党的教育。1931年他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员,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而奋斗的道路。杨保生入伍后,先后担任司号员、宣传员、译电员、机要员,1934年和红军一起走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之路。1939年任新四军1师2旅政治部总支书,同年任政治部组织科长。1941年任江苏盐东县大队政治处主任兼县委委员,同年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1943年,入延安中央党校二部学习,提高了理论水平,取得了显著成绩。1945年4月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日本投降后,奉命随部队来到东北,任3师特3团政委。1946年8月,任嫩江省拜泉县警备2团政委兼县委委员。1947年3月任东北民主联军西满军区独立1师第2团政治委员,同年5月编入第7纵队19师3团,任政委。

杨保生为人忠诚老实,积极努力工作。他家境贫寒,没有文化基础,入伍后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努力学习文化理论。无论在繁忙的工作中或艰苦的战斗中,从没有间断过学习,使得他的文化理论和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快便适应了工作的需要。杨保生作风正派,生活艰苦朴素,热心帮助别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克己奉公,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行军中他把自己的马让给伤员或者驮物资,关心战友,身体力行,在困难的环境下,把干粮留给同志们,并说:“你们年轻人不能饿肚子,我饿点还受得住。”军装不足,他就把合适的鞋帽让给别人,他的朴素作风和大公无私的精神,受到了全体指战员的好评。

杨保生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严守党的纪律,部队每到一处,他不顾行军疲劳,及时向当地群众了解情况,宣传党的政策。在作战中有一位老乡,为了感谢东北民主联军解放家乡,给他送来很多衣物,他向老乡讲明了我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后,婉言谢绝了对方的好意。

在四平攻坚战中,他不顾虚弱的身体,亲临前线指挥,不幸中弹光荣牺牲,年仅33岁。杨保生牺牲后,安葬于齐齐哈尔市西满革命烈士陵园。

杨保生这位从长征中走来的优秀政工干部,光荣牺牲在四平攻坚战中,他的事迹和英名永久载入四平战役纪念馆英烈厅,他的精神为英雄城铸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中共七大代表、革命烈士杨道和  

在四战四平牺牲的英烈中,曾有几位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并光荣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杨道和就是其中一位。

杨道和,1914年出生于湖北省罗山县(现隶属河南省),1930年7月参加红军,1933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和部队一起走上二万五千里长征之路,1945年4月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杨道和入伍后,曾先后担任通讯员、民运干事、班长、交通排长、连长、特派员、团政治委员等职。抗日战争胜利后,杨道和由延安来到东北,任嫩江军分区2支队3团政治委员,战斗在齐齐哈尔市和景星、泰来县一带。1946年任保安2旅团政治委员,同年秋,辽吉军区二、三分区合并时,他任乾安县委组织股长。1947年春,被整编为东北民主联军7纵20师,杨道和任3团政治委员,同年秋,调到131师任直工科长。1948年初任东北人民解放军第7纵队20师政治部主任。

杨道和在长期的战斗生涯中,对党忠诚,组织观念极强,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对上级服从尊重,对下级关心爱护,培养干部热情耐心。他的工作态度严肃认真,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望。在长期紧张艰苦的战争生活中,杨道和患上了严重的胃病,加之初到东北,在剿匪中负伤,流血过多,身体非常弱,但他为了党的事业,经常带病坚持工作。1947年冬季,他奉命去洮南清剿地方国民党武装,1948年,参加四平收复战役。总攻前,当听到警卫部队参加战斗时,他迅速来到前线指挥所了解情况,并随着部队前进。当部队冲进城内,战斗正激烈时,杨道和同战士们一起进入城内二马路,不幸被敌军发射的炮弹击中,当即壮烈牺牲,年仅33岁。

杨道和牺牲后安葬于齐齐哈尔市西满革命烈士陵园,是我军优秀的政治工作者。他在战斗中率先垂范,冲锋在前,英勇牺牲在英雄城解放的黎明前夕。(四平微报)

(编辑:周金玲  责任编辑:孟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