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推动民族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伊通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高质量发展综述

时间:2023-12-18来源 : 中国网吉林作者 : 崔圣驰

伊通团结广场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近年来,伊通满族自治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工作主线,围绕“六个建设”,做到“五个聚焦”,着力推动全县民族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先后4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聚焦高位落实,坚定扛牢压实政治责任。始终把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建立由21家单位组成的民族工作协调联动机制,形成县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民族工作格局,“一盘棋”谋划,“一体化”运行,“并行化”实施,各级党员干部抓民族工作的自觉性不断增强,理论水平不断提高。

聚焦凝心铸魂,全面推进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常态化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切实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建设农村文化小广场234个,村级图书馆分馆9个,村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点7个,推出“文化惠民小分队下基层”等多个文娱活动品牌,每年开展各类演出活动50余场,《红色伊通》等各类文艺作品不断涌现。常态化开展“中华好家风一体化建设”等各类文明实践活动,“文明经济”“驿路贤文”志愿服务项目获得省级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小球门转动乡村大文明”做法被《光明日报》报道,“拟课堂”模式被编入中央文明办《新时代文明实践创新案例100例》、入选2021年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优秀创新案例。深入开展民族中小学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引领师生讲普通话、写规范字。22所民族学校(公办幼儿园)通过语言文字达标校评估验收。2022年,实现普通高中通用语言文字统编教材全覆盖。着眼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和特色建筑,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潜力,开展民族特色文化活动,打造了玉竹源满族饮食等一批满族文化传承基地,成功申创6个村(镇)为吉林省民族特色村镇,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保护与发展双提升的目标。

聚焦共同富裕,全力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力推进县域经济建设。谋划实施产业提质增效行动和服务业攻坚三年行动,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多项产业项目稳步推进。2022年伊通成功申创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农业总产值增速等主要经济指标位列全市第一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建改建农村公路450.6公里、“村村通”实现全覆盖,自然村通硬化路率达到97%,公路网络体系基本形成。2021年叶马线被评为全省“十大最美农村公路”,伊通被评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2022年“文明经济”被评为全省优秀志愿服务项目。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2021年以来改造老旧小区34个,新建市政道路11条,城区“五横五纵”路网体系基本形成。建设生态健身广场、口袋公园等群众休闲娱乐场所3处,伊通被评为省级园林城市和国家级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县,基本实现“小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目标。大力繁荣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满族珍珠球”“满族花棍舞”“满族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招揽八方游客的靓丽名片。首届“伊鹿高鸽”满族烧烤文化美食节,接待域内外游客约5.8万人,旅游综合收入约1670万元。认真落实民族扶持政策。2021年以来,共争取中央、省、市少数民族衔接资金4941万元,落实项目19个,其中产业项目5个,基础设施项目14个。

聚焦团结进步,切实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入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城市社区筑基工程、青少年筑基工程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N进”活动,探索实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党建+”工作模式,打造“党建+”红石榴品牌5个,伊通镇满族中心小学校被评为吉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伊通镇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根据各民族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组织各族群众共度民族节日,建立“民族工作服务窗口”,帮助各族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充分利用媒体平台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报道宣传,两年来,累计播报民族信息40余条,编辑信息稿件130余篇,各类民族政策、民俗文化深入人心。开设《中华大家庭》《民族常识》等民族特色课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促进“五个认同”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伊通镇满族中心小学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学校,伊通满族高级中学被评为全省多样化办学试点校,伊通教育局被评为吉林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聚焦提升效能,加快构建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修订《伊通满族自治县自治条例》,出台《伊通满族自治县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编制《伊通满族自治县“十四五”民族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印发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为扎实开展民族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创新民族事务治理工作。把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啄木鸟服务团”实现所有行政村全覆盖,有效解决了跨层级、跨系统、跨业务便民服务难题,实现了“小事不出屯、大事不出村、矛盾不成讼”的治理效果。基层治理创新做法入选2022年全省案例选编,“1887”基层治理体系在省、市推广。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把培养民族干部纳入全县干部培养总体规划,依托省民族干部学校举办民族干部培训班。深入实施“青圃育林”工程,储备优秀民族干部113名。目前,已有80名政治过硬、历练扎实、表现突出的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四平微报)

(编辑:杨雅秋  责任编辑:孟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