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岭:凝聚青年科技人才力量 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

时间:2023-11-02来源 : 中国网吉林作者 : 丁伊雯 姜雨思 周林海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青年农业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以科技赋能乡村振兴。11月1日,走进公主岭市智慧农场,感受科研一线青年农业科技工作者们在田野间干事创业、发挥才能、实现作为的奋斗事迹,见证他们推动生态农业、智慧农业、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生动实践。

刘东旭是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在读研究生,从小生活在农村的他,对黑土地有着无限的热爱。大学毕业后,他选择深耕农业,研究农业资源与环境。今年是他来到智慧农场的第二年,在这里,刘东旭主要负责研究农业废弃物的肥料化,牛羊粪便成为他必不可少的试验品。在智慧农场的温室大棚里,刘东旭正在对秸秆与不同动物粪便堆沤的有机肥进行测温,他说,堆肥的温度越高,说明秸秆腐熟充分,质量好、肥效高,这样能杀灭秸秆中的病菌、虫卵及杂草种子,减轻病虫草害及污染。

2021年,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在公主岭市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借助国家农高区建设契机,智慧农场里高产新品种的种植模式以及种养一体化等关键技术在公主岭进行示范。今年,刚来到智慧农场的“90后”姑娘李晨主要从事研究水稻育苗基质化,这项技术就是将秸秆和牛羊粪便等可再生资源,根据水稻的营养生理特性和壮苗机理,通过多种生化处理,再加入结合剂、水保剂和缓释肥料,形成人工合成的全营养水稻育苗专用基质。在研究过程中,李晨从一开始的兴趣到后来执着的热爱,这一路的欢乐、坎坷、辛酸与幸福,丰富了她的心灵和思想。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在读研究生 李晨:我在这个棚子里经常会遇到蚯蚓,我非常害怕,我一看到蚯蚓就吓得蹦起来。只有我这个基质做好了之后才会出蚯蚓,后来,我从害怕到最后我看到蚯蚓就会把它掏出来再放到土里,让他再继续生存。我觉得我做的事情很有意义,非常享受这种把论文写在我们祖国大地上这种感觉。

保护好黑土地,要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按照绿色发展的要求来持续推进,久久为功。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农业科技工作者在智慧农场耕耘奋斗。如何更好地保护黑土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现代化大农业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科研人员王宝娇也在探索新的答案。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在读研究生 王宝娇:我们要做的就是利用生物修复技术,利用植物的吸收、转运和降解这些功能,最大程度地降解土壤当中的重金属含量,避免对土壤以及我们进入到口中的食物的二次污染,也避免了环境污染。在未来,我们也将会进行钝化重金属的技术研究,进行大面积推广使用。

在智慧农场温室大棚里,解明浩研究的蔬菜育苗基质下的生菜、香菜等蔬菜长势喜人。解明浩说,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满足蔬菜的生长需求,还能够节约资源,为农户增收。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在读研究生 解明浩:我研究的是用牛粪和玉米秸秆经过耗氧堆肥,作为育苗基质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加入一些火山岩石,通过主材料和辅材料之间的配比,达到最佳的育苗基质,从而替代草炭土,因为草炭土它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开发成本很大。我们就是利用这些废弃物,相当于变废为宝。

“00后”的郗婧怡和张子清主要研究“米菇间作”技术模式对土壤污染物降解的作用和茎穗兼收秸秆实时黄贮技术。一年来,从春种到秋收,他们始终在农业生产一线。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在读研究生 郗婧怡:米菇间作单纯的栽培模式,对于玉米增产和培肥地力、提高黑土地的有机质含量是非常有效的,像今年,玉米产量在“米菇间作”的模式下提高了5%—10%,有机质含量提高了0.5%左右。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在读研究生 张子清:我从小就非常热爱这个行业,东北是著名的黑土粮仓,在这个地方学习农业,我觉得对我各方面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我要更加努力地去学习提升自己,为广大农民以及国家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让人才在岭城大地创造时代业绩、实现人生价值。公主岭市积极搭建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的平台,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为人才创新、创造、发展提供广阔平台。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高级工程师 陈国双:2021年,“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启动。我们除了固定人员参加之外,还有10余名博士、20余名硕士研究生参与示范研发和推广工作。近年来,他们主要集中在黑土地保护利用、种养循环农业关键技术方面的研发,为吉林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和“秸秆变肉”千万头肉牛工程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公主岭融媒体)

(编辑:马天海  责任编辑:孟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