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市位于吉林省西北部,辖域内盐碱地较多,曾被风沙常伴、旱涝急转、地僻贫瘠等不利因素长期限制发展。白城市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理念,采取一系列生态修复治理措施,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积极打造绿色生态强市。
在盐碱地土壤综合改良过程中,税务部门积极发挥税收职能作用,落实落细税费优惠政策,为企业纾困解难,助力曾经的不毛之地正一步步走向草茂粮丰,“碱巴拉”成了“米粮川”。
在白城大安市,中科佰澳格霖公司近7年来先后实施9个盐碱地治理项目,通过硫酸铝改良技术,以“良田、良种、良机、良法”促生产、促发展、保民生,面积达11.89万亩,昔日荒地变成了绿色生态稻田。
据该公司执行总裁孟宪东介绍,受改良项目周期影响,每周期4年,第1年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及改良,第2-4年主要指土壤改良加后续培肥。指标入库并实现交易后,才能按流程拨付奖补资金。盐碱地改良项目投资金额大、资金回收慢,该公司的资金链条一度不顺畅。
“在我们为资金问题发愁时,税务部门主动为我们辅导了留抵退税新政策,686万元退税款及时到账,解了我们燃眉之急。这笔退税款我们将用于技术投入和新项目工程,依托大安盐碱地研究院的科研优势和技术优势,不断推动盐碱地生态修复治理”。根据测产报告显示,新项目工程竣工后,能达到6.27万吨的增产。
在白城市镇赉县,该县域内半数以上耕地为盐碱地,“以稻治碱”是当地探索出的一条新路子,水稻种植历史不足40年,却已连续4年在这个农业大省夺得水稻产量第一。
镇赉县庆江种植养殖农民合作社,是一家土生土长的合作社,该合作社理事长孟庆江多年来一直在积极探索“蟹稻共养”新模式,随着镇赉县盐碱地的有效治理,合作社所在地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使弱碱水孕育的有机稻和大闸蟹也越来越受欢迎,不仅成功带领社员们增产增收,每年还能带动40户农民致富和1000余人次就业。
像缓缓流过的嫩江水一样,国家出台的支持农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无声地滋润着农业企业的发展。据介绍,符合相关规定的企业从事农、林、牧、渔业相关项目的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
“国家税收政策对农业支持力度很大,我们卖粮食不用交税,置办农机也不用交税,就连我们用它给别人耕地所赚到的钱也不需要交税,给我们节省了很多钱,实实在在减轻了我们农民的负担。”孟庆江表示。
同样受益的吉林好雨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是一家以种植、养殖、粮食初加工、农产品收购等业务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公司,现有厂区12万平方米,年加工水稻10万吨,日处理原粮600吨。
“受惠于国家税收减免政策,我们公司主营的粮食加工、种植养殖等业务都是免税的,2021年就减免了470多万元税款。今年我们又根据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政策,享受减免税款14万多。”该公司财务负责人盛玉红说。
助力乡村振兴,税务并肩同行。白城市税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助力乡村走稳“生态致富路”,进一步将盐碱滩滋润为“米粮川”。(吉林省税务局)
(编辑:王唯健 责任编辑: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