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非遗故事】长白山满族补绣传承人孙伟:碎布头剪贴民族情

时间:2022-02-28来源 : 中国网吉林作者 : 通化日报

满族补绣也叫布帛剪纸,是满族剪纸与满族刺绣相融合的传统技艺,具有端庄、秀丽、大气的风格。孙伟是通化市长白山满族补绣传承人,她用三十年不变的热忱,通过点滴积累将散落在民间的补绣技艺打捞、传承、发扬起来。

1.jpg

在孙伟的“嬷嬷人民间美术工作室”,到处可以看到与刺绣有关的物件,有装裱起来的补绣作品,还有补绣风格的背包、服装等补绣衍生品。这些作品有的是自己创作的,有的是来自于学生之手。工作室每天都有来学补绣的学生,这份忙碌让孙伟充实开心,也让她在非遗传承的路上信心倍增。

22.jpg

孙伟今年54岁,在非遗传承人中属于年轻力量。从小她在奶奶身边长大,奶奶是满族人,身边的活计里总是有剪纸和刺绣这两样,在耳濡目染下,孙伟就学会了奶奶的手艺。

“补绣就是以家织布为材料,以黑、白、靛蓝为主色彩,将满族剪纸的纹样剪好,再将这些纹样以粘贴的形式粘在布上,并将纹样重新剪好,把边缘折好,再粘到另一个底布上形成完整画面,再将边缘缝制固定在底布上,是满族剪纸非纸材的展现。”

3.jpg

1985年,孙伟参加了通化师范学院美术干修班的培训,在培训中她再次接触到了满族补绣,熟悉而美丽的艺术风格勾起孙伟儿时的记忆,也激荡出她对满族补绣的热爱之情。

“满族补绣纹样以粗壮的黑线造型为主,粗犷有力,是原始思维的活化石。”孙伟说。

感受到满族补绣的艺术魅力,孙伟也被这种独特的风格所深深吸引,开始了全身心挖掘学习和研究。她通过“田野调查”扎入乡村街角,收集还原这项技艺的原生态模样。

“‘田野调查’就是走进民间,寻找会这项技艺的手艺人,与他们面对面沟通交流学习。”孙伟说,她通过亲戚、朋友四处打听,只要是听说谁家老人会满族刺绣,不管多远,她都会登门拜访,虚心求教,将老人尊为师者,潜心学习刺绣技艺。

就这样四处拜师,慢慢积累,孙伟渐渐梳理出满族补绣的发展脉络,也掌握了其中的技艺手法。她说,早期的满族刺绣里没有“绣”的概念,而且色彩比较单调,崇尚以黑白蓝三色为主,后期随着满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相结合,满族刺绣融入了更加丰富的色彩,技艺手法也更加完善。

4.jpg

经过十余年积淀,孙伟把这些收集的内容整理成教学文字,这也为她进一步开展传承工作奠定了基础。2014年孙伟成为通化师范学院的聘用教师,开始为学生教授长白山满族补绣的课程。2019年,孙伟的“嬷嬷人民间美术工作室”成立,用于整理研发民间美术教学和手工产品。同时,孙伟还深入小学、幼儿园、社区进行义务教学,培养更多的民俗文化爱好者。

将民俗文化融入生活,转化为生产力,是传承和发展民俗文化的有效思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孙伟在进行着探索。孙伟带领学生每天在工作室进行产品研发,以满族补绣的技艺为亮点开发出许多如背包、服饰、项链等产品。

5.jpg

2018年开始,为了助力乡村振兴,孙伟在辉南县、集安市的乡村及部分城镇、社区,为农村妇女举办长白山满族剪纸和满族补绣课程培训。“这些技艺本来就是起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我希望它也能回归民间,继续在民间发扬,也可以相应拓展就业渠道。”孙伟说。

6.jpg

2019年,孙伟被通化市授予长白山满族补绣传承人称号,多年来她的作品也在各大赛事中获得荣誉,引发关注。“早年间,在研究过程中,我发现满族补绣已经面临被人遗忘、濒临消失的境地,所以一直以来我有一种责任感和紧迫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其传承发扬起来。如今随着工作的逐步开展,这项散落在民间的技艺可以说是重见天日,焕发光彩,而且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学习,这是身为传承人感到欣慰的事。未来我们会在传承和发扬民俗文化的路上坚定前行!”孙伟说。(张译皓 王梓怡)

(编辑:王唯健  责任编辑:赵岩)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