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历史文明 观辽源古今

时间:2022-01-06来源 : 中国网吉林作者 : 辽源吉D微风

一座城,惟它的历史和韵味不可辜负。城市的底蕴由历史铸成。因为历史记录着城市的进步和变迁,书写着城市的成就与辉煌。辽源市博物馆珍藏着这座东北古城的历史,展陈着这座文化名城的古今。东辽河,流淌在黑土地上的母亲河,滋养着辽源的万物生灵。辽源,一座历尽沧桑的城市,在北风呼啸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于刀耕火种和攻城掠影中,留下了农耕捕猎和城隘变迁的历史足印。龙首山、西安县、辽源新城,一袭跃马疆场的身姿、一条闯关东的挑担、一抹朝阳下的辽源人,在辽源新城奋进的脚步中勇敢而坚定。如今,历史文化的传承已将各民族紧紧相连,改革的大潮使一座新城正迈着坚定的步伐、承载着伟大的中国梦奋勇前行。

辽源市博物馆外景

辽河之源  古城之根

辽源市博物馆是全额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筹建于2002年,2008年建成并完成文物布展,经辽源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辽源市博物馆,原址为龙首山魁星楼下。2021年9月,辽源市博物馆迁入南部新城新馆,建筑面积16618.6平方米,地上3层,地下1层,设有通史展厅、钟表展厅、非遗展厅、党史展厅、道德模范和杰出人士展厅、临展厅、报告厅、休息厅、文物库房、文物修复室、文物鉴定室等。辽源市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5475件。其中,国家级文物共计89件:国家一级文物4件、国家二级文物17件、国家三级文物68件。通史厅以历史陈列为主,从上古时期、青铜时代、汉代、辽、金、元、明、清、民国到近现代,以历史为主线、以文物为故事主角展开了全面阐述。以辽源文化为核心,各板块内容之间跨度大、多元化,在空间布局上以时间上的悠久和空间上的恢宏突显沧海桑田的历史感,展现了千古辽源的深厚文化底蕴。历史的长河,浮光掠影;记忆的延续,青山水岸。“河之源、城之根”一部辽源城市发展的文脉传承,集合起时空的遗存。作为重点板块的通史厅,展陈中融合了现代科技、多媒体、实际场景等手段烘托效果,真正让文物活起来,描画了辽源城市发展的历史长卷,再现了各历史时期辉煌的辽源。

古代辽源地区先人雕像

远古聚落 文明之源

晚更新世一直到青铜时代,辽源地区以猛犸象、披毛犀为代表的动物群表明这一地区有着适宜各种生物的生存环境。以东丰大架山为代表的文化类型,显示出这一时期的人类正处在蒙昧状态中,他们居住在山洞和河边台地的半地穴式建筑里,以狩猎、捕鱼和采集果实、草籽为生,以动物皮毛和树皮为衣,过着散居式生活。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有了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初步分工的人们,出现了聚落化的居住形态,家庭和私有观念使人们聚群生存成为普遍现象。在通史厅的第一部分,栩栩如生的猛犸象雕塑好似在对人们诉说着远古时期的辽源万象;辽源地区新石器和青铜时期的18个主要遗址立体图见证着这座千年古城悠久的历史;出土于东辽县安石镇众志村石棺墓的国家一级文物——周代“琵琶形青铜短剑”和“青铜斧”,展示了那个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骑兵的作战武器以及生产生活所用工具;两汉时期东北部郡县分布及交通图、汉至两晋时中国东北与朝鲜半岛和日本水路交通图、汉至辽金时期东北交通干线图一目了然……

猛犸象、披毛犀塑像

东北地区历史交通图

关隘烽火 郡府之城

汉代至金元时期的辽源历经1600多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个民族,或独领风骚、或和睦相处,政权更迭、人员往来、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和碰撞,一起演绎了黑土地上波澜壮阔的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故事。夫余、鲜卑、高句丽、渤海、契丹、女真、室韦、蒙古等各民族时而和谐相处,时而刀兵相见。以龙首山山城为代表的堡垒式城市,在边陲烽火中发挥着它的政治和军事用途。在通史厅的第二部分,重点叙述了《二十四史》中记载的夫余、高句丽、渤海、辽、金、元等各时期的辽源……在吉林省境内共发现31处高句丽古城,辽源占3座,分别是龙首山山城、工农山城、城子山山城。汉至金元时期,东辽河流域的城是一种依山而筑的城,主要以政治和军事用途为主。龙首山山城大型沙盘呈现了修筑于青铜时期的居住址之上,高句丽、渤海、辽金相继沿用的龙首山山城。《合里哥谋克印》记载于《奉天通志》,于民国时期被发现,如今,用现代技术将它的样子展现出来。通过展陈的铁矛、铁镞,呈现出当时金戈铁马的战斗场面。高句丽时期,辽源进入了铁器时代,在当时的龙首山山城,还发现了大量的农耕工具、陶器、石臼以及莲花纹瓦当等,说明1500年前,这里曾建造过宏大的建筑群,反映出当年的繁盛。巨幅创作画《中国古代农耕图》生动地展现了本地区辽金时期人民生活的场景。

辽源地区新石器和青铜时期主要遗址分布图

盛京围场 建县西安

从辽金元时期的城寨式堡垒,到明代卫所和扈伦四部的自由发展,再到明清一代开辟为盛京围场,东辽河之滨的城市发展似乎陷入了沉寂。然而,柳条土墙依然无法阻挡人口大迁移的历史脚步,长白圣山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吸引着八方来客逐步进入了这片神秘的土地。昔日的游猎之地、打牲乌拉和皇家围场,已然成为中原各民族和关外各族人民新的角逐地,人口聚集和资源开发奠定了建立西安县的物质基础。在通史厅的第三部分,有清代的“诰命”和“满族神案”。在这里,你能看到百年前西安县的繁华景象,也能看到曾经的皇家鹿苑……

矿井复原模型

沧桑巨变 现代辽源

自民国以来,近代化的辽源已然成为吉林省的主要中心城市之一,在城市面貌、功能以及政治、经济、人文历史发展上迈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辽源再次经历了从资源型向多元开放型城市发展的战略转变。“五山一水四分田”,一座现代化的新辽源正在黑土地上冉冉升起。在通史厅的第四部分,有近代辽源建制列表,讲述了辽源煤矿的起始、民国西安县和近代辽源城市的兴起。脚下有民国西安的全境地图,三组模型分别展示了当时的西安县公署、火车站以及魁星楼。矿井复原模型还原了当年“煤炭之都”的兴盛。当年西安县的商业街和小什街,留声机、藤椅、自行车、煤油灯等老物件,给人十足的年代感。多媒体电子大屏幕上,50年代的旧时光、60年代的匆匆掠影、70年代的复兴之光……一张张老照片拉动了历史旋转的轮轴,重现了当年有着“东北小上海”之称的辽源工业蓬勃发展的光影。一张张报纸、一幅幅图片,又将改革开放至今的新辽源绘声绘色地娓娓道来。集中的图片宏观展示了近代辽源城兴起的各个阶段:1894年,各地民众开始大规模偷渡入境开荒,闯关东来到西安县的难民们使辽源人口开始增加,手工业、粮食加工业、商业和饮食服务业兴起。1910年,西安县农民陈德才挖井时,首次发现煤层。随后,有十几个本地商业公司投资煤矿,此为商窑之始。在中华民国建立至“九·一八”事变前的这段时间里,张作霖出资成立官商合办的西安煤炭公司。在此期间,辽源历史上第一台发电机组投产发电,能源工业开始兴起。“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了西安,对矿工残酷压榨摧残,并且疯狂掠夺煤炭资源。牛世清工票就是日本侵略者盘剥矿工的铁证,是当时给矿工们开资的工票。1965年,尸骨和工票在北京博物馆展出,现保存在中国国家博物馆。1945年到1949年这一阶段正处于国共角逐的大背景下,煤电工业的发展又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兴起,境内民族工商业逐渐恢复,西安县自然成为经济区域的中心。1947年辽源解放后,辽源城的发展再次进入一个新时期,又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阶段。辽源大力发展各行各业,工业种类丰富,企业蓬勃发展。中央电视台专题节目《我们的祖国》隆重播出了“被誉为‘东北小上海’的新型城市——辽源市”,使辽源声名远扬。辽源经济、文化等呈现快速发展的繁荣局面。多媒体电子屏上播放着辽源城市宣传片,地面上有辽源标志性地标介绍,脚踩到哪个地标就会出现哪个地标的单独图片展示。此外,这里还有辽源市围绕“一核两区、四河八岸、六山六片、四纵六横”实施城市双修、创建文明城市以及全面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经营城市的规划图。辽源,这座位于长沈经济圈的魅力城市,在产业转型升级中迅速崛起,各大产业蓬勃发展,开启了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为吉林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献辽源力量。

开馆时间:

夏季:9:00—16:30

冬季:9:00—16:00

每周二至周日开馆,周一闭馆。

(王超)

(编辑:赵岩  责任编辑:邢程)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