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是满族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部分。心灵手巧的满族民间艺人把见到的、听说的、喜爱的人物、景物等都剪成作品,装饰着幸福美满的生活。满族剪纸始于明代,由于对嬷嬷神的崇拜,满族剪纸产生了《嬷嬷人儿》,这种剪纸是满族剪纸的代表作;由于对动物神灵的崇拜,《狗》、《龟》、《鹊》、《鹿》、《鹰》等剪纸十分多见,常常作为吉祥物贴在墙上。满族剪纸内容丰富多彩,如《祭祖》、《挂签》、《野祭》……长白山区至今尚有许多民间剪纸直接表现这种萨满祭祀的活动,成为反映满族习俗、透视满族文化的珍品。 还有许多满族剪纸表现了长白山区的自然风貌、生产习俗、节令习俗、婚丧习俗及民间传说。如记述“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的系列剪纸;如表现“满族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个大烟袋,养个孩子吊起来”的《敬烟》、《摇篮儿》……满族人是浪漫的,因而满族剪纸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故事。《人参姑娘》、《白山狩猎》、《姐妹易容》……剪纸的每一个故事都反映了满族人朴素善良、耿直纯真的道德风貌。
东辽满族剪纸是东辽县重要的民间特色文化之一。作品以粗犷、奔放见长,体现了女真时代的艺术古风,地域性民间艺术元素鲜明,满族民俗文化痕迹清晰,堪称东辽河畔璀璨的瑰宝。东辽满族剪纸,是吉林省辽源市东辽县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品牌,在造型艺术上体现了女真时期的民俗古风,是满族民俗文化的完美传承,其代表性的传承人是安恕镇农民白崇仁。
白崇仁,男,1949年5月22日出生,满族,满洲正黄旗,巴亚拉氏,中共党员、初中文化、现居住吉林省东辽县安恕镇关门村三组,现为辽源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东辽县民间剪纸协会主席,国家人社部人才中心特邀研究员,全国农民书画研究会会员,吉林省民间艺术家。
白崇仁自幼承袭了先祖粗犷、奔放、豁达的性格特质与艺术遗风,50多年来,他把民间剪纸创作的视角,定位在本民族民俗文化的发展脉络与家乡的时事变迁上,使得满族剪纸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得以较好地传承与发展,不失为一项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历史工程。
《白崇仁满族剪纸·满族民俗》篇目,详细地记录了祭祀、婴儿出生、成长、婚嫁到终老出殡的全部过程以及满族先民的衣食住行;《五行八作》篇目,局部再现了老关东人的生产、劳动方式;《二十四孝》篇目,强调、宣扬了满族先民的道德操守、伦理观念与敬老美德;《辽源百年》篇目,点滴截取了百年辽源文化进步、文明进步与经济进步的发展片段;《窗花集锦》篇目,折射出几代东辽河子孙对祥和、富庶、平安、顺达、康泰、美满的祈愿与期冀……《白崇仁满族剪纸》不是一套简单意义上的民间美术类图书,不仅仅具有民间美术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而且具有东辽河流域满族民俗文化发展、沿革的学术研究价值,同时具有印证东辽县乃至辽源地区社会发展的历史研究价值。
自1975年开始从事民间文艺创作,白崇仁的民间满族剪纸作品曾获国家、省、市、县级大奖43次,其中:国家级3次,省级5次;1993年,被国家人社部人才中心聘为特邀研究员,全国农民书画研究会会员,吉林省民间艺术家。2007年,以白崇仁为代表的东辽满族剪纸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列入"吉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东辽满族剪纸被辽源市人民政府列入"辽源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东辽县被原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剪纸)之乡"称号。
(编辑:赵岩 责任编辑:邢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