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长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察与思考

时间:2021-11-08来源 : 吉林日报作者 : 聂洋

“十四五”时期,长春提出要建设成为常住人口超1000万、经济总量迈向万亿的特大型现代化城市。蓝图虽然已经画就,但任重而道远。

长春要想实现上述目标,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提升,其中最为关键的体现在以下几处。

一、解放思想观念,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创新应作为长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先手棋”。长春为省会城市,有必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破除被动思维,在优化营商环境中树立创新意识,突破陈规旧制的束缚。

近年来,长春市政府积极实施减税降费、稳岗补贴、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补贴、职业技能提升补贴、以工代训补贴等援企政策,为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提供了极大支持。尤其是在2020年,省市两级政府陆续出台了多项惠企政策,比如电价优惠补贴、直供天然气降低企业用气成本、化解企业环保责任风险、稳岗就业补贴、人才培养基地奖励、食品安全示范园区奖励、研发投入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职业技能大赛、展会补贴、外经贸奖励、特色小镇建设补贴等,对企业渡过疫情难关提供了有效帮助。但也有企业反映政商关系之间有时存在“清”而不“亲”的现象。有些政策的专业性较强,即使是政府公职人员也可能存在理解不准确的问题。一些企业平时比较关注生产经营,也不够关注这些优惠政策,导致很难全面享受政策福利。政策制定之后往往会出现不能自然出实效,还需要增强政策落地、企业受惠的具体做法和举措,消除信息不对称问题。

可以考虑随机选举一些企业作为基层联系点。这样在政策制定和评估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基层联系点,直接了解基层现实需求,进一步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执行性。避免空对空层层传导,影响文件公信力,浪费政策制定的宝贵资源。让文件既能贯彻好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精神,又能契合本地实际,切实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地方治理的实际成效。

可以建立全市统一营商环境督导落实平台。政策文件落实情况不够理想,是吉林省营商环境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果出台了政策文件,到执行阶段时如何避免陷入“政策文件流动性陷阱”?

可以加强营商环境政策的督导落实。构建形成一套有针对性、全链条的营商环境问题投诉处理综合体系,通过强化整改、问责,倒逼前端营商环境的优化,从而构建起常态化的营商环境问题处理长效机制;强化营商环境政策解读、强化问题办理情况公开,及时公开问题线索、受理进程、处理结果等信息,让企业与群众看到职能部门解决问题的实效,层层压实责任。

还可以建立全省统一的政企协同公共服务平台。以此整合政府及企业信息、项目全流程管理、督导督办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从而达到助力优化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良好效果。可以通过平台建立双向上报机制。所有企业项目都纳入平台监管,政府的审批活动就可以实现“零接触、网上办、限时办”,而企业项目出现问题也能第一时间预警处理,并限时解决,打通政务服务和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建立硬性考核激励机制。平台可以按照搜集来的各类指标数据,定期对各地方的营商活动进行考核排名,从而帮助建立起政府、企业和社会之间的监督约束机制。

二、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公平竞争,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经济。

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主体公平竞争,改善民营企业成长环境,为民营企业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提高民营经济服务能力、要素集聚能力与国际竞争力。营造更加公平的金融环境、人才环境和科技创新环境。创新金融支持民营企业政策,健全融资增信支持体系,对民营企业信用等级一视同仁,帮助民营企业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加强对涉及市场主体经济活动政策措施的公平竞争审查,严肃查处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民营企业公平竞争的行为。优化加强民营企业公平竞争环境建设,切实保障民营经济在市场中参与公平竞争。

同时还要促进大企业和中小微企业之间公平竞争。由于一些银行贷款、政策融资更加倾向于国有大企业,中小企业往往处于劣势地位,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可以重点结合中小微企业发展现状,出台能够真正落地的实施惠企政策。不少中小企业在创新型人才、资金保障以及市场信息和发展方向上也都面临着较大困难,可以为有这方面需求的中小企业搭建平台,帮助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还需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强化市场准入机制的公平性,坚决破除一切不合理体制机制障碍,定期评估、排查、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根据不同要素属性、市场化程度差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分类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

三、巩固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

注重发展壮大传统优势产业。长春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重要节点城市,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依然是发展区域经济的“先手棋”和“压舱石”。可以依托一汽重点发展汽车产业、依托长春轨道客车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业。真正实现长春“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和世界一流汽车城,打造世界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战略目标。

长春电影制片厂曾经是电影产业的一张亮丽名片,老一代长影人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以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助力长春电影再续辉煌。

近年来,在吉林省“一主六双”发展战略的布局下,长春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一批重大项目纷纷落地,长春国际汽车城开复工项目140个,年度计划投资356亿元。长春国际影都开复工项目119个,年度计划投资242亿元。

吸引众多冰雪运动爱好者参与的中国长春净月潭瓦萨国际滑雪节,已成为长春的又一张“文化名片”

着力发展冰雪产业。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东北地区要大力发展寒地冰雪、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冰雪旅游带,形成新的均衡发展产业结构和竞争优势。

长春“十四五”规划提出要由“节点城市”加快向“枢纽城市”转变,由“内陆城市”加快向“开放高地”转变,创建东北亚开放合作枢纽城市。可以构建以长春为中心的东北亚冰雪经济枢纽,把长春打造成为冰雪经济国家中心城市。从横向来看,可以打造形成从俄罗斯贝加尔湖、蒙古乌兰巴托、满洲里、松原、长春、吉林并延伸到延边、牡丹江到俄罗斯海参崴的冰雪经济带。从纵向来看,可以构建起从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佳木斯到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共青城的冰雪经济带。这样就能构建形成以长春为中心的东北亚冰雪经济中心城市,优化整合带动整个东北亚地区冰雪经济的发展壮大,实现区域各节点城市互利共赢,吸引更多企业进驻东北打造世界级冰雪产业集聚区,形成世界级的冰雪经济增长极。使东北成为冰雪旅游胜地、冰雪产业高地,实现中俄蒙冰雪经济节点城市互联互通,助力整个东北的全面振兴。

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

实施更有针对性、更具吸引力的人才集聚措施。以产业发展、产业集聚带动人才集聚。不断吸引国内外各层次人才奉献长春振兴发展,形成区域创新城市、区域人才高地,在人才集聚方面,发挥吉林省龙头作用。

人才政策制定要坚持“顶天立地”的原则,既要高度重视高端人才、领军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也要高度重视本地产业发展规划和企业现实需要,想方设法吸引、留住、用好中端人才和基础人才。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中端人才和基础人才是需求的主体。对于如何集聚更多中端人才和基础人才,在全社会构筑起重视各类人才的良好氛围,形成良好口碑,现阶段对于发展长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很多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对于高端人才需求不大,反而对于中端人才和基础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一些企业甚至陷入了招人难、留人难的境地。地方人才政策在考虑创新战略需求的同时,也要注意人才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不要为了制定政策而制定政策。

关键是要贯彻落实好吉林省《关于激发人才活力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措施(2.0版)》和长春各类人才政策,聚焦各类人才最关心的现实问题,把有限资源投入到住房保障、家属安置、子女教育、就医和税收奖励等方面;聚焦优化用人主体引才、留才、聚才环境,最大限度为用人主体放权松绑、降低成本;聚焦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全方位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政策资金支持;聚焦畅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建立健全政策落实机制和人才公共服务体系。

长春历年来出台了不同类型人才政策。为了便于大学毕业生和各类人才全面掌握了解,面对缺乏统一信息机制的现实状况,可作出相应改善。

可以建立人才政策集约平台,实现人才政策一端通查、一键匹配、一网通办。全面梳理整合吉林省和长春市内各级各类人才政策,依托各职能部门累积的政务数据,为人才及其关联企业实现精准匹配,变“人才找政策”为“政策找人才”。还可以推出中英双语版外国人才服务专区,为外籍人才提供便利。还可以通过“人才政策直通车”让社会各界和各级领导干部、企业都能知道,有哪些政策意见贯彻落实到位了,哪些放了人才的“鸽子”,让人才想来、能来、敢来,来了还能留得住。

五、积极推进“长吉一体化”

长春、吉林两市相距不到90公里,辖区面积约占全省30%,人口总量占全省人口的40%以上,GDP占全省总量的6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财政收入的40%以上。2010年7月2日,长吉两市签署了《推进一体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2010年8月20日,吉林省委九届十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统筹推进吉林特色城镇化的若干意见》,提出“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推动,长吉一体化率先带动”。

自2010年提出长春、吉林一体化发展以来,已经过去11年。

长吉高速公路城际高铁开通后,两地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推进长吉一体化发展,能够提升长吉区域整体竞争力,发挥优势互补、人才集聚、产业融合效应,可以合力打造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重点。

2018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区域协调发展空间布局的意见,把长吉一体化协同发展确定为“双协同”之一,推动两市实现“规划统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市场同体”“功能同步”“科教同兴”“旅游同线”“环境同治”等“八同”目标,以及共同规划打造“长吉北部现代经济产业带”“长吉中部绿色休闲与现代农业产业带”“长吉南部生态旅游产业带”等“三带”的发展任务。

2019年,吉林省再次发布《关于推进长春吉林一体化协同发展规划实施的若干政策》,部署从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协同创新发展、财税金融政策、用地保障等各个方面加快推进长吉一体化进程。

2020年8月10日,《长吉一体化协同发展框架合作协议》正式签署,两市开始扎实推进“八同”工程,启动实施44项具体合作事项,推动长吉大都市区建设。当前,长春已经通过轨道交通和吉林市以及周边县市互联互通,初步构建起大长春经济圈,对于做大做强长春经济总体规模、提高经济辐射能力和拓宽长春发展经济腹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据报道,在资金投入上,长春市向长春新区、兴隆综合保税区、九台区、莲花山等长吉通道区域的投资比重超过50%,为“长吉一体化”协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空间拓展上,长春市已经建成了地铁2号线、北湖快轨、龙嘉机场二期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长春莲花山建成区与吉林市岔路河镇距离已经缩短到20公里,空港开发区建成区与吉林市桦皮厂镇仅相距28公里。

继续推进“长吉一体化”发展,还是要坚持按照“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原则,推动两市在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科教文化旅游、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共同发展,促进化工、碳纤维、汽车、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提升区域发展产业融合度,促进产业集聚,加快建设长春现代化都市圈,提升长吉区域整体竞争力。

长客高铁装配车间

总之,长春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创新观念、重视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传统产业优势、特色资源优势,注重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在此基础上,着重推动构建长吉一体化发展,做大做强以长春为中心的经济圈,推动形成东北地区区域经济增长极,发展成为吉林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发展的新引擎,这对于服务吉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还能利用北京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契机,争取1-2家农业类或者装备制造类央企总部“落户”长春,将更有利于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国青年》杂志:聂洋)

(编辑:赵岩  责任编辑:邢程)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