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文学奖”更名为“公木文学奖”

时间:2021-09-01来源 : 吉林日报作者 : 李梦溪

吉林文学奖是我省一个重要的文学奖项,每三年举办一届,已举办五届。从2021年第6届开始,“吉林文学奖”更名为“公木文学奖”。这一届的改变不只是名字,它的评奖办法和评委构成都有调整和变化,努力使其更加公正、客观。此次公木文学奖收到参评作品90多部,获奖作品代表了我省各文学种类里相对最高水平。作家们经过3年的辛勤耕耘,在这个金秋收获了自己的硕果。

新坐标、新办法从“吉林文学奖”到“公木文学奖”

纵观全国的文学奖项,以名人命名的比比皆是:国家级有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奖、曹禺剧本奖等;地方级有冰心散文奖、老舍散文奖、蒲松龄短篇小说奖等;近年设立的有路遥文学奖、方志敏文学奖、杜甫文学奖、三毛文学奖等;东北地区黑龙江省有萧红文学奖、辽宁省有曹雪芹长篇小说奖等。而我省还是一个空白。

公木原名张永年,又名张松甫、张松如,笔名有公木、木农等,是我国著名诗人、学者、教育家,代表作品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东方红》《英雄赞歌》。1942年5月,公木作为唯一一位在编的部队文艺工作者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赴鲁艺文学系任教。全国解放后曾任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所长。在他88年的人生中,有40年在长春度过。担任过吉林大学中文系主任、副校长,省文联主席、省作协主席、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省社科联副主席,还是东北师范大学创始人之一,东北师大和吉林大学校歌词作者。

此奖以公木先生命名,既能填补我省文学奖以人名命名的空白,又能提高我省文学奖的社会影响力。同时,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对引导我省作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突出守正创新,推动吉林文学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因此,评委会经过向公木先生家属、全省广大作家、文学工作者征求意见,决定从此将“吉林文学奖”改为“公木文学奖”。这个新名字将成为新时代我省文学发展的新坐标。

记者了解到,为了公木文学奖更加公正、客观,此次评奖启用了新的评委选择方法:评委都从“省作协专家库”(专家都获过省级以上奖项)里抽签任命,省作协领导担任评委会主任,但不参与评选,有作品参评的作者不在评委之列。有相当比例的评委是高校的教授、评论家。在5个组别中产生了以下评委:

小说(网络文学)组:李振(负责人)、王长元、张伟、金昌国、杨春风

诗歌组:宗仁发(负责人)、肖达、陈晓雷

散文(报告文学)组:赵培光(负责人)、格致、任林举

儿童文学组:薛卫民(负责人)、珊丹、左道

文学评论组:王兴隆、徐强、刘钊

评委们在通化市杨靖宇干部学院进行了3天集中评选。评选中,每个评委选出自己心中的获奖作品,有争议的作品再由该组所有评委共同投票决定,最终产生第6届公木文学奖的获奖作品。

新成果、新气象,看看评委们怎么说

第六届公木文学奖获奖作品展现了我省文学创作的新气象。对于此次获奖的每部作品,评委们都撰写了评语,让我们看看评委们对它们的评价吧。

小 说

长篇小说《玛珥湖》(作者李春良)

百年玛珥湖的历史,3个家族第一代人在乱世中抗争,以塑造家园为主要方向。到了第2代,家园被日寇的铁蹄践踏,两代人以不同的方式维护家园的完整。到了第3代,发展大潮涌来,家族开启了新生活。三大家族从百年前的亲密无间,到中段的聚散离合,到新时代的人生百态,当玛珥湖百年以来的历史成了全新的硬件组合,装进新的机壳,就结构成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秩序,重新组装的家园又是个什么样子呢?

长篇小说《柔情史》(作者高君)

《柔情史》通过对一对母女的情感生活细致入微的描写与鲜明对比,将日常生活中小人物的情爱心理描写得十分细腻、真实,对各种复杂因素权衡之下的人性情感纠葛缠缚也揭露得入木三分。

长篇小说《长河长》(作者翟妍)

《长河长》以乡村女性王玉娥一生的悲喜遭遇、爱恨情仇串联起霍林河两岸百年历史的风云变幻,它一方面书写着一种属于个体的生命经验,一方面呈现出时代或者时间对于人及其生活的塑造。作品语言清澈而富有诗性,与小说所面对的宏大历史和复杂生活构成了特别的张力,从而使整部作品具有了独特的审美品格。

中篇小说《乡村志》(作者于德北)

以少年的视角回望乡村,就像梦醒后回望梦境,断断续续中无数身影从历史的某个小角落走出来。回望乡村不是怀旧,更不是凭吊,而是还原一段乡村文明的底片。这张底片被切碎成无数碎片,用少年的针脚去把这些碎片缝合,每个身影,每声呼唤,都栩栩如生地存照。

中篇小说《几何学基础》(作者未泱)

气韵绵长的文字,似乎是从骨缝中发出的声音,带着生活的质感和命运的思考,慢条斯理,波澜不惊地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大半生的生活境遇……像人生的童话,像生活的寓言,更像生命的史诗。对你,对他,对我,都有着清理心智、洗涤魂魄的意义。

中篇小说《风从北方来》(作者王可心)

《风从北方来》对黑土地来说便是弥足珍贵的。小说像第一缕来自北方的风,不仅在唤醒着一代游子的乡愁,更将北方家乡白山松水的文化印记充满深情地镌刻书写了下来。小说刻画了从1978年到今天,东北30多年南下追梦的浪潮,以故乡的人和事曲折演绎还乡的主题,书写了一个个还乡的故事。作品朴素而真诚,揭示了人性的真实与美好。

短篇小说《对面》(作者孙昱莹)

当下的生活,立体的故事,细致入微的心路历程,折射出平凡世界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心灵状态。小视角,大境界。独特的叙事风度、艺术结构,将活鲜鲜的世间人物推至文学的疆场,然后又巧妙地拉扯到读者近前,让人凝视,让人沉思,让人震撼……

短篇小说《我叫胡凯》(作者杨冰)

《我叫胡凯》以自审的视角,剖析职场中的虚假和伪善、世故与圆滑。这是一个关于心灵救赎的故事,是一段与生命和解的旅程。因为一次意外,在感知农村孤寡老人对弃儿的真情和付出后,主人公彻底敞开心扉,接受世界,拥抱阳光。作品描写城市职场独到而犀利,细腻而深刻。

短篇小说《逆流而上》(作者于小芙)

《逆流而上》在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和奔流不息的松花江之间重新发现了伐木人、放排人以及他们充满艰险、开拓、守护与敬畏的生活,在浩荡的山林风情与质朴而生动的东北方言之间,串联出一个家族史式的故事以及在特定的生存与生活环境中独特的精神世界。作家带着对白山黑水的深厚情感,展现了关于这一方水土的阔大的文学可能。

短篇小说《猪宠》(作者杨逸)

《猪宠》以后组合的家庭为背景,揭示城市与孤独、宠溺与疯魔,在现实的基座上,运用荒诞、幽默、反讽手法,围绕一只宠物猪,展现这只猪宠背后的众生相。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唯利,对一己孤独过分专注导致的自怜、人与人之间过分强调自我而形成的对立和互害,最终人对陪伴和温暖的渴望,以万字篇幅,呈现了一幅现代城市的“浮世绘”。

长篇小说《秋城之恋》(作者马录)

《秋城之恋》以改革开放初期国有企业改革为背景,描写了国企改革大潮中的机遇、挑战、诱惑和坚守。作品在汹涌的时代洪流中写出了身处其中的人们动荡的内心与最终的宁静,将一个时代的最强音经由文学的想象与表述具体地化为典型人物内在的回响。

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青春篮球》(作者流浪的蛤蟆、穆逢春)

《青春篮球》洋溢着青春之美、热血之美、情感之美和梦想之美,热情赞颂了生活窘境下梦想与坚持的可贵。作品情节设置精巧,人物性格突出,通过“青春热血”浸润的文字,克服了主人公少年时代所面临的困惑与迷茫。对于梦想与现实、困难与希望,给予了读者一个充满赤子情怀的美好答案。

诗歌

组诗《月光颂》(作者葛筱强)

诗人葛筱强以虔诚的姿态,把纯净的诗意目光停留在探索“我与东北平原”的关联上,作品朴素的生活哲学与作者的仁善之心,让这组现代诗歌具有明亮的精神向度与清澈的审美体验。

组诗《将诗安于白雪之上》(作者秀枝)

《将诗安于白雪之上》犹如绽放在雪野之上的冰凌花,让冬天的萧索与春天的希望在诗中结伴而来,呈现出冷峻与温婉相得益彰的奇崛之美。

诗集《隐形云梯》(作者谭广超)

《隐形云梯》字里行间氤氲着故乡的根脉气息,有一种隐含着的盘旋低回的河流流淌的力量。

诗集《又轻又小的美》(作者张牧宇)

张牧宇的诗勇敢地向内心行走和拷问,用撕裂自己的大胆方式,在诘问和感恩之间,建构了自我救赎的回归路径。

组诗《细鳞河之夜》(作者冯冯)

诗人将对故乡和大地的挚爱浸透在慢慢流淌的溪流和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之中,并能够使那些朴实无华的记忆产生摇曳生姿的光亮。

散 文

散文《时间弯道》(作者徐颇)

时间是直线的、恒永的,落实到每个人的头上则不一样了。《时间弯道》由7个寻常的童年故事构成,碎片化的,司空见惯的,但是作家一反常态,极其巧妙地设置在时间弯道上,旧事便生发出新意,从而抵达了文学的高境。

散文

《父亲的村庄》(作者宋雨薇)

这是一篇意蕴深刻的长篇散文,从父亲表象的生活纹理,剥离和唤醒了新时代农民的坚韧与坚忍。最重要的是,作品让一条饱满的情感线贯穿始终,使零碎的细节和时断时续的回忆得以有效整合,既呈现出起伏跌宕的气象,又鼓涨着感人肺腑的力量。

长篇散文《大清始祖》(作者杨晓华)

敦化,不仅是满族人的精神家园,也是他们寻根祭祖的地方。有了布库里雍顺,肃慎族的历史才完美延续,清朝皇族也有了一个冠冕堂皇的道统,长白山林海不仅更加神秘美丽,也让民间传说等文学形式有了更加宽泛的题材。当然,也是地方政府大力宣扬地方文化、推进全域旅游的一个着力点。

报告文学

《国旗人生——五星红旗设计者曾联松》(作者文欢)

作者以丰富、成熟的文学技法和简洁、干净的文字,亦真亦幻地再现了国旗设计者曾联松平凡而传奇的一生,进而透射出一名共产党员的热爱、坚贞与忠诚。作品充分提供了文学和生活的双重启迪,那就是当思想与情感成为一道门或一座桥梁,文学和生命境界便会应声而开。

《让哑巴“开口说话”》(作者李金龙)

作家从常态的公安题材中,找到了一个别开生面的途径,深入、深刻、深邃地“揪”出了故事的内核和精髓。叙写生动,立意高拔,给读者带来陌生、新颖而隽永的阅读经验。同时,对聋哑少年犯怀有悲悯,激发出人们的理性思考。

《最后的龙爪沟》(作者孙翠翠)

报告时代和文学精神,可谓报告文学的理想。《最后的龙爪沟》真实关注和动情抒写的虽然是东北一个偏僻地方龙爪沟的历史和现状,但却具有很普遍的历史保存和现实认识价值。进一步说,这部作品是文学走向社会人内心里的范本,实现了报告文学捕捉和记录感受生活和时代的重要使命。文字精妙,以小见大,直抵农村的大变迁、农民的大命运。

《大医精诚》(作者江北、刘丽丹)

长篇报告文学《大医精诚》是一部反映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作品,反映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响应党中央号召驰援武汉的事迹,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医生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以国家、人民利益为一切的高尚思想。作品叙述流畅,对人物内心、所处环境,以及事件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人性光辉的同时,也展现了伟大民族的凝聚力。整个篇幅脉络清晰、情节紧凑、文字细腻,具有很高的文学性。

儿童文学

《三个雪人》(作者紫华)

夏天飞花,冬天飞雪,飞的都是大自然的伦理之歌。《三个雪人》中的雪和雪人,都参与了3位老太太情感生活的人格化叙述,期盼中淡淡的忧伤,让生命的青葱和衰老都那么温馨和浪漫。特别值得强调的是,这篇作品告诉我们,儿童文学的特质在于它的“儿童本位”,写孩子未必就是儿童文学,写老人也可以是纯正的儿童小说。

《红色轮滑鞋》(作者袁淑娟)

这是一篇书写校园弱势孩子逆势成长的感人作品。里面的3个少年都有来自家庭或自身的困窘和无奈。但我们看到的是,弱者没有遭到欺凌,或者去欺凌更弱者,只因为3个少年都能拒绝萎顿和沉沦,在不如意的生活中将自己的枝叶顽强地伸向阳光,既生发自己的力量又给他人以力量,向我们呈现出新一代少年的乐观蓬勃、健康向上。

《会喝酒的马》(作者刘立山)

《会喝酒的马》以马为形,以仁心、善意、延续为核,完美诠释了活着的内涵、生命的意蕴以及永恒的价值。貌似写马的生命故事,实则是人的时光简史。平静叙事,平实着墨,从一个少年的视角,折射出不平凡的生命寓意。

绘本《咳咳咳》(作者芷涵)

故事简单明了,但它却有一种先声夺人的力量和一种触动人心的感觉。它不仅适合儿童阅读,也因思索带给陪读的父母以深刻的反思。在广阔的大自然中,处处回荡着百兽的悲吼、百鸟的哭鸣。那从森林中不断传出的“咳咳咳”的声音,是大自然对人类的忠告,也如晨钟暮鼓一样震撼着成人的世界——动物对环境的要求,远远高于人类。在工业化污染的今天,一群黄羊的伫留和逃遁,就足以见证北方大地的荣衰。而那群不断“咳咳咳”的小动物,又何尝不是我们!

文学评论

专著《论儿童文学的诗性品质》(作者侯颖)

该专著专业性强,研究精深,中有专集“吉林儿童文学论”,对吉林文学特别是儿童文学倾注了心力,在引言部分“儿童文学往何处去”即以详实的资料、纵横的比较,对儿童文学的发展、趋势、价值和意义作了充分的论证,并有深刻而积极的认识。

《叶广芩抗战书写的新向度》(作者范庆超)

该论文文本精熟,分析深入,是一篇理论功底扎实、较为厚重的批评文章,由文章可见作者学术基础之扎实。文中对叶广芩作品从不同以往的角度加以提炼总结和论述,其中有关“孤儿”“女权”的论述尤为别处机抒,令人耳目一新。

(编辑:徐政煜  责任编辑:邢程)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