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时代 为民而唱——访吉林省著名二人转表演艺术家韩子平

时间:2021-08-24来源 : 吉林日报作者 : 张丹 王皓

我省著名二人转表演艺术家韩子平

电视艺术片《回杯记》剧照

“韩老师的嗓子真好!”记者初识韩子平,是在2020年的重阳节,在韩子平的带领下,一众演员来到长春市宽城区兰家镇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送上精彩的演出。当天有不少观众是韩子平的戏迷,东道村村民房喜贵说自己从20多岁就开始听韩子平演唱的二人转,“平时我和老伙伴们总一起守着电视看韩老师,今天看到他本人真是太高兴了!”

作为吉林省著名二人转表演艺术家,上世纪80年代初,一出《回杯记》让扮演张廷秀的韩子平名声大噪。他用圆润流畅的演唱、幽默风趣的说口、栩栩如生的表演,精心塑造了张廷秀这个八府巡按的形象。1982年,吉林电视台将该剧拍成电视艺术片播出后,更是掀起了“人人喜看《回杯记》”的热潮,韩子平也因此享有“二人转王”的美誉。

从艺51年,韩子平演绎的作品获奖无数。1986年9月,韩子平主演的二人转《哑女出嫁》在原文化部主办的全国曲艺新曲(书)目评比中获得表演一等奖;1993年1月,韩子平主演的拉场戏《离婚夫妻》在首届全国二人转观摩演出中荣获表演一等奖,1997年8月又荣获原文化部第七届文华奖新节目奖。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津贴。2012年12月,韩子平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北二人转”代表性传承人。至今共演出剧目160多部,演出一万余场,录制了100余盒二人转录音带,60余部VCD,单盒发行量破百万。

韩子平1949年出生于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县一个农民家庭。1970年,考入洮安县文工团,21岁才开始学习表演的他,为了练好基本功付出了比别人多几倍的汗水。

1975年,韩子平在参演吉林省二人转汇演时被借调到省吉剧团。1980年,进入新组建的专业二人转表演团体——吉林省民间艺术团,正式走上二人转表演的艺术之路。多年的艺术实践使韩子平的唱、说、扮、舞四功日臻精湛。

一方水土一方民,还是乡音最迎人。韩子平天生一副好嗓子,嗓音宽厚洪亮,音质纯净,演唱甜中带俏、吐字清晰。“唱丑唱丑,必得说口。”他的说功堪称一绝,铺得平、垫得稳、守得住、甩的响,诙谐幽默又不搅戏;他的扮相大气传神,亦生亦丑,刻画人物细腻生动,跳入跳出自然无痕;他的舞功挺拔健美,潇洒脱俗,并能与唱扮结合,为演绎剧情添彩。

为了让二人转“顺民心,反映时代”,韩子平在改造传统题材的同时,积极演绎现代戏。深厚的生活底蕴、丰富的文化修养,无不体现在他的演出中。《离婚夫妻》通过小品式的半说半唱半演,演成二人转式拉场戏;《梁祝下山》通过东北大秧歌加芭蕾,表达剧目的优美抒情;拉场戏《写情书》则突出强调老教授的忧患意识,深化主题。“吉林二人转作为黑土地上绽放的艺术之花,既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紧跟时代步伐,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他改编的《回杯记》《马前泼水》《梁祝下山》《水漫蓝桥》等传统剧目,成为韩派艺术经典之作;《离婚夫妻》《哑女出嫁》《村长醉酒》《春分头一天》等现代戏的探索,更让韩派艺术焕发出新光彩。

言有物,业无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吉林二人转,2019年6月,吉林省韩子平民间艺术研究院成立。“做好人,学好艺,为人民唱好戏”是韩子平教导弟子的从艺准则。“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龄人,从学校到文工团,从第一次参加全省汇演到借调至省吉剧团,再到组建省民间艺术团,在党的安排和引领下,我亲眼见证着过去不起眼的蹦蹦戏,一跃成为舞台的主体,这是父老乡亲的期盼,也是我为之奋斗的动力。”

为民而唱,是韩子平一生的承诺和追求,下基层演出便是连接韩子平与群众的稳固桥梁。与剧场演出不同,送戏下乡是更贴近群众的一种演出方式。

“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到全省各地的村镇送演出,一天两场,连演三四天,大家听说我们来了,一早就都聚集起来迎接,不大的地方里里外外全是观众。”回忆起几十年前下乡送演出的情形,韩子平有说不完的话,“玉米地、热炕头儿都演出过,当时最好的演出场地要数镇上的学校,我们在教室里上妆,住宿也是睡在教室的课桌上。”如今已经72岁的韩子平依然热衷于深入基层送演出。“现在几乎村村都有文化小广场或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民们再也不用站在烈日底下占座位了,还能拉着大伙儿一起唱起来、跳起来。能将欢乐和艺术献给基层群众,将党的声音和关怀传递到百姓心间,是身为一名党员的责任与义务。”有着41年党龄的老党员韩子平如是说。

从百姓中来到百姓中去,群众就是韩子平表演的根基与厚土。他以创作为锹,深挖吉林沃下厚重的历史与文化;把练功作种,浇灌勤奋与进取之汗水,使新时期吉林二人转开出芳香四溢的花。(编辑:徐政煜)

(责任编辑:邢程)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