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阳下,墨绿色的玉米叶子泛着亮光,晃得人睁不开眼。
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地处“三大黑土带”和“黄金玉米带”,素有“东北粮仓、松辽明珠”之美誉,近年来更是凭借其独创的“梨树模式”,再次叫响全国。
梨树百万亩绿色食品玉米标准化基地核心区
这也是一次涅槃重生的过程。
“黑土地肥到家,捏把泥土冒油花,一两黑土二两油,插根筷子也发芽。”在东北地区流传的顺口溜,形象地描述了黑土地的肥沃。只不过,那是曾经的黑土地。
中国科学院发布的国内首部《东北黑土地白皮书(2020)》显示,因长期过度开发利用、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近60年,东北黑土耕作层土壤有机质下降了三分之一,部分地区下降了50%,直接影响到区域粮食产量的稳定,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就会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威胁。
“简单来说,黑土地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变薄、变瘦、变硬了。”梨树县委副书记闫鹤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春天一刮风,表土就刮没了,弄得到处是灰尘。下雨的时候,水又把黑土冲跑了。”
保卫黑土地刻不容缓,梨树县走在了前面。2007年,一种适合黑土地的新技术在梨树县应运而生——保护性耕作技术。经过多年实践,这种土地保护和农业开发兼容的“梨树模式”,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保障粮食安全积累了宝贵经验。
简单总结就是,秸秆全部还田并覆盖在地表,将耕作次数减少到最少,最大限度减少土壤扰动次数,田间生产环节全部实现机械化,解决传统耕作制度带来的用养脱节问题。
“其实就像给黑土地盖了一层被子,不仅可以防风蚀水蚀,起到抗旱保墒作用,秸秆腐烂后还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土质松软,玉米根系扎得更深了,就能抗倒伏。”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说。
实施“梨树模式”保护性耕作技术,秸秆腐烂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秸秆全覆盖免耕5年后,土壤有机质可增加20%左右,减少化肥使用量20%左右。
秸秆覆盖在地表,减少了风对土壤的侵蚀,平均可减少径流量60%,减少土壤流失80%左右。每年每公顷土地可减少风蚀量800多吨。减少水分蒸发和升腾,相当于增加40-50毫米降水。
每公顷土地可节约成本1000-1400元,平均产量比传统垄作增产5%-10%。
扎根黑土的玉米长势正旺
“经过多年的秸秆全覆盖,黑土层已经达到50至60厘米,玉米根系能扎到2米。”梨树县康达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青魁见证了这一切,也因此而受益。他说,现在一个普通的合作社成员年收入至少也在10万元左右。
目前,“梨树模式”在当地已经推广280万亩,东北四省区建立101个示范基地,推广面积5000万亩。
为总结和推广好“梨树模式”,保卫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四平市深入研究保护性耕作“梨树模式”的内涵,加快建设黑土地保卫高地,全力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
黑土地沃野千里,青纱帐一望无际。一阵微风吹过,地里“沙沙”作响,那是玉米拔节抽穗的声音。(李文学)
(责任编辑:孟君君)